更新時間:2021-09-02 10:18:58 所屬欄目:心臟 作者:許人茂
對于院外心臟驟?;颊?,第一目擊者能否最大程度的參與到急救中,是決定生存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歷來心肺復甦指南會在非專業施救者即公眾心肺復甦操作實踐中會給予重點闡述,并逐漸簡化,最以大程度的提高第一目擊者心肺復甦實施比例。
針對2015年心肺復甦指南中的非專業施救者心肺復甦的幾個關鍵問題和重大變更,夜鷹嘗試為大家解讀一下,分享最新科學建議。
2015《指南更新》建議中,有關非專業施救者實施成人心肺復甦的關鍵問題和重大變更包括下列內容:
1. 院外成人生存鏈的關鍵環節和2010年相同,繼續強調簡化后的通用成人基礎生命支持(BLS)流程。
國內院前心臟驟停生存率極低(2%以下),正是因為我們在前三個環節極度缺乏,不認識心臟驟停、不會不敢心肺復甦、社區或公眾場所沒有AED可以使用,只是撥打電話后等候急救車,其實就是等死的過程。
2. 成人基礎生命支持流程有所改變,反映了施救者可以在不離開患者身邊的情況下啟動緊急反應(即通過手機)的現實情況。
當手機已經成為每個人身體的一部分,永遠保持最后一點電量可能成為救命的關鍵。手機免提功能可以在不中斷按壓的情況下完成撥打急救電話啟動緊急反應系統。
3.建議在有心臟驟停風險人群的社區執行公共場所除顫(PAD)方案。
公共場所除顫計劃在發達國家推行多年,取得顯著效果。國內公眾場所AED配置計劃逐漸出現,上海、南京已經有部分場所開始配置,馬拉松賽道AED移動急救員日益成為標配。未來國內必將出現AED需求井噴局面。
4. 鼓勵迅速識別無反應情況,啟動緊急反應系統,及鼓勵非專業施救者在發現患者沒有反應且沒有唿吸或唿吸不正常(如喘息)時開始心肺復甦的建議得到強化。
教會公眾如何識別心臟驟停至關重要。作為公眾只需要判斷兩個指標:反應和唿吸。無反應且無唿吸或僅僅是喘息,就是心臟驟停的標志,就可以啟動心肺復甦。不建議公眾去聽心跳、摸脈搏、看瞳孔、掐人中…….
5. 進一步強調了調度人員需快速識別可能的心臟驟停,并立即向唿叫者提供心肺復甦指導(即調度員指導下的心肺復甦)。
調度員不再是一個接線員能夠勝任。調度員必須是一個有經驗的急救者,具備相當的溝通技能和幫目擊者迅速鑑別是否心臟驟停的指導者。如何建立高素質的急救調度員隊伍是國內各急救中心面臨的嚴峻問題。
6. 確定了單一施救者的施救順序的建議:單一施救者應先開始胸外按壓再進行人工唿吸(C-A-B而非A-B-C),以減少首次按壓的時間的延遲。單一施救者開始心肺復甦時應進行30次胸外按壓后做2次人工唿吸。
心源性心臟驟停首先從按壓開始,而對于溺水等窒息性心臟驟停,仍然從開放氣道、人工唿吸開始急救程序。
7. 繼續強調了高質量心肺復甦的特點:以足夠的速率和幅度進行按壓,保證每次按壓后胸廓完全回彈,盡可能減少按壓中斷并避免過度通氣。
如何保證高質量心肺復甦,是目前公眾和醫護心肺復甦中最大的問題。需要更多、更頻繁的、擁有科學評價體系的訓練。
8. 建議的胸外按壓速率是100至120次/分鐘(此前為「至少」100次/分鐘)。
胸外按壓終于有了速度上限。不過2010年指南后,我們一直採用100-120次/分這個速度。
9. 建議的成人胸外按壓幅度是至少2英寸(5厘米),但不超過2.4英寸(6厘米)。
5-6厘米這個深度,對于歐美人可能不是問題。但是亞洲人是否適合這個深度,我覺得需要更多數據。而實際中,醫護人員也大多無法確定自己的按壓深度。在胸廓能承受的壓力范圍內,最大深度的按壓應該是值得鼓勵的。
10. 如果有疑似危及生命的、與阿片類藥物相關的緊急情況,可以考慮由旁觀者給予納洛酮。
癮君子終于有了救命神器,這款納洛酮自動注射器,關鍵時刻可以救命。院前可以推薦給非專業施救者使用的注射藥物不多。腎上腺素筆(用于救治過敏性休克)是另外一款,如下圖。
關注急救
新浪微博@急診夜鷹
微信公眾號:jizhenyeying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