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4-26 17:19:21 所屬欄目:心臟 作者:郭建宇
目前,用于治療過敏性皮膚病的藥主要是抗組胺藥,抗組胺藥又分為H1受體拮抗劑(習慣上稱抗組胺藥)和H2受體拮抗劑,在臨床上以H1受體拮抗劑應用最廣,皮膚科學者根據是否具有鎮靜、嗜睡等不良反應及應用時間的先后把H1受體拮抗劑分為兩代。第一代抗組胺藥常用的有撲爾敏(又稱氯苯那敏)、多慮平、賽庚啶、苯海拉明、安泰樂(羥嗪)、去氯羥嗪、異丙嗪(又稱非那根)、腦益嗪等藥;第二代抗組胺藥常用的有氯雷他定(開瑞坦)、西替利嗪(賽特贊)、咪唑斯?。笾瘟郑?、依巴斯?。ㄩ_思亭)、阿司咪唑、特非那定(敏迪)、美喹他嗪(玻麗瑪朗)、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由于第一代抗組胺藥具有明顯的嗜睡、鎮靜等不良反應,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與工作,已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快節奏的生活,而第二代抗組胺藥大多數半衰期較長,且作用時間較長,可維持24小時,每天只需口服1次,吸收迅速,藥物較難透過血腦屏障,對中樞神經系統影響較小,不產生或僅有輕微嗜睡作用,對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與工作影響較少,因而廣受醫患雙方的歡迎,在皮膚科臨床應用最為廣泛,尤其對一些駕駛員、高空作業者等特殊人員及慢性病例較為適用。臨床研究表明,該類藥用于治療蕁麻疹,每天僅服1次1片,即可有效防止風團發生,控制瘙癢。
圖文無關
然而部分第二代抗組胺藥有一定的心臟毒性作用,其主要的心臟毒性表現為:導致患者QT間期延長、尖端扭轉型心律失常、室性心動過速、室上性心動過速、心臟驟停等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嚴重者引起心性猝死。尤以特非那丁、阿司咪唑報導最多,此外還有口干、乏力、激動、胃腸道不適、頭痛、低血壓、焦慮、抑郁、白細胞計數、血糖和電解質異常等副作用。部分藥物可出現輕度的困倦、嗜睡、眩暈。目前,在西方一些國家已停止使用特非那丁,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將特非那丁、阿司咪唑等劃為C類用藥(較不安全類)。絕大多數抗組胺的心臟毒性與配伍不當、盲目增加劑量、合併有心臟疾患以及電解質紊亂有關。據報導,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內,陸續有一些特定的第二代抗組胺藥(特非那丁、阿司咪唑)引起暈厥和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的報導。1986年~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7個國家對第二代抗組胺藥的副作用分析,發現特非那丁在應用時,有98例出現心性猝死,864例引起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429例引起專項心臟併發癥;阿司咪唑25例出現心性猝死,233例引起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110例引起專項心臟併發癥;氯雷他定有13例出現心性猝死,106例患者引起專項心臟併發癥,286例出現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有關氯雷他定的心臟毒性,國內文獻少有報導,據筆者的臨床應用經驗該藥安全性較高且嗜睡作用非常罕見);西替利嗪有2例出現心性猝死,15例引起專項心臟併發癥,19例出現上述的心律失常。
圖文無關
鑑于第二代抗組胺藥的心臟毒性,合理使用第二代抗組胺藥,避免心臟毒性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故臨床醫師使用該類藥時,須牢記以下注意事項:
1.禁止與大環內脂類抗生素(如紅霉素、阿奇霉素、羅紅霉素、克拉霉素)、唑類抗真菌藥(如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一同使用,否則可引起第二代抗組胺藥血藥濃度升高,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性猝死,有資料報導阿司咪唑和特非那丁與紅霉素或酮康唑同時服用時引起的心性猝死病例有100多例,上述幾類藥物在臨床應用都很廣泛,值得臨床醫生引起高度重視。
2.心臟疾病患者避免使用。這些疾病本身就可出現QT間期延長,形成各種心律失常,應用第二代抗組胺藥,會增加該類藥誘發心律失常的風險性。
3.電解質紊亂者(如低血鉀癥、低血鈣癥、低血鎂癥等)避免使用,電解質紊亂可影響心室肌的除極,導致心電圖上QT間期的延長。
4.避免同抗心律失常藥物(如奎尼丁、氯卡尼),鈣拮抗劑如(普尼拉明),鎮靜催眠藥(如水合氯醛)等一起使用。
5.盡量不超過該類藥物的推薦劑量,病情較重者可以聯合應用不同類型的抗組胺藥,以提高療效,為防止耐藥現象的發生,抗組胺藥可交替使用。
6.高空作業、駕駛員、機器操作人員不得不使用抗組胺藥時宜選用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且宜晚上口服,必要時暫停作業,而其余第二代抗組胺藥部分患者使用后仍有不同程度地鎮靜、嗜睡作用。
7.2歲以上兒童可選用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12歲以下兒童慎用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等藥。
8.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第二代抗組胺藥。
9.前列腺肥大、幽門梗阻患者慎用美喹他嗪。
10.咪唑斯汀一般不與西咪替丁、環孢素、心痛定同時服用。
歡迎留言: